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李训中唐 ? — 8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陇西成纪人
字子垂
始名仲言字子训
李揆之族孙。
进士第
形貌魁梧,辞敏智捷。
李逢吉为相,以其善谋事而厚待之。
武昭狱,流象州
文宗立,迁国子《周易博士,充翰林侍讲学士
又改兵部郎中知制诰,充翰林学士,迁礼部侍郎同平章事
既秉权衡,与郑注谋先诛内竖,再复河湟。
事泄,逃至终南山,被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怀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九岁出家,住蓝谷。年六十余,撰《释门自镜录》二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宪宗元和间僧人
元和十二年(817)桂林南溪山元岩,题名刻石。
又题诗于七星岩栖霞洞
桂林文管会编《桂林石刻》上册存其事迹,并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广陵之西灵寺。
素与淮南词客刘隐之友善。
寺故有塔。
壮丽峻伟。
冠绝一方。
会昌中
隐之游四明
夜梦。
塔飞海上。
立第三层。
凭阑与隐之语曰。
今兹送塔过东海
旬日即还。
当相见也。
未几。
广陵灾。
塔因煨烬。
隐之归自四明
曰。
记得海上会晤时否。
隐之深以为讶。
释怀信者。
居处广陵别无奇迹。
会昌三年癸亥岁
武宗为赵归真排毁释门。
将欲堙灭教法。
淮南词客刘隐之薄游四明
旅泊之宵梦中如泛海焉。
回顾见塔一所东度。
见是淮南西灵寺塔。
其塔峻峙制度校胡太后永宁塔少分耳。
其塔第三层见信凭栏与隐之交谈。
且曰。
暂送塔过东海
旬日而还。
数日隐之归扬州
即往谒
曰。
记得海上相见时否。
隐之了然省悟。
后数日天火焚塔俱尽。
白雨倾澍。
傍有草堂一无所损。
由是观之。
东海人见永宁塔不谬矣。
系曰。
塔焚皆云往东海
海岂纳煨烬耶。
通曰。
五行为物。
亦七大性可弗周遍法界乎。
顺则相生逆则相害。
虽逆顺各时。
与法界同。
其分齐證知唯有识耳。
且天仙鬼物与人相反。
殊胜诸天则定果宫殿。
神仙则附物变化鬼神则歆其食气质碍之流火化则得受用也。
凡塔刹严丽多被鬼神取旃。
海若川侯亦非人也。
如陈重云殿天火焚。
东海人时见殿影焉。
又近马氏霸湖南
末年天册阁为天火焚。
朗州此夜闻空中呵喝言。
回避天册阁来也。
云中腾沸若千万人舁重物。
然累日方潭州火矣。
怀信刘隐之梦亦不可测之僧也。
释怀信者。
居处广陵别无奇迹。
会昌三年癸亥岁
武宗为赵归真排毁释门。
将欲堙灭教法。
淮南词客刘隐之薄游四明
旅泊之宵梦中如泛海焉。
回顾见塔一所东度。
淮南西灵寺塔。
其塔峻峙校胡太后永宁塔少分耳。
塔第三层见信凭阑与隐之交谈。
且曰。
暂送塔过东海
旬日而还。
数日隐之归扬州
即往谒
曰。
记得海上相见时否。
隐之了然省悟。
后数日天火焚塔俱尽。
白雨倾澍。
傍有草堂一无所损。
由是观之。
东海人见永宁塔不谬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瓘中唐 789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茂弘
韦夏卿侄。
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
李德裕善,李宗闵恶之。
德裕罢相,贬为明州长史
武宗会昌末,累迁楚州刺史
桂管观察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9—? 字茂弘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宪宗元和四年(809)进士第,为状元,授左拾遗
十五年右补阙,充史馆修撰
累迁司勋郎中中书舍人
文宗大和八年(834)康州,移明州长史
武宗会昌末楚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桂管观察使
寻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约未几卒。
生平事迹散见《新唐书》本传、《桂林风土记》。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收2句。
字茂宏
京兆万年人
进士第
仕累中书舍人
李德裕善。
李宗闵恶之。
明州长史
会昌末累迁楚州刺史
桂管观察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路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误作路贯
阳平冠氏(今山东冠县)人。
左谏议大夫路季登之子。
约于穆宗时进士第,与元晦为同年。
武宗会昌间,为管观察副使
事迹见《旧唐书·路岩》、《桂林风土记》。
全唐诗》存诗1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彦曾唐 ? — 8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8 【介绍】: 清河武城人
崔能子。
懿宗咸通初太仆卿徐州观察使
为政刚猛。
徐州部分戍卒屯桂林六年不得代,军士怨之,都虞候许诘推粮料判官庞勋为主,自行北归。
或劝彦曾兖州彦曾斩议者,坚守城,及城陷,为所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何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韶阳曲江人,徙居番禺
宣宗大中三年进士
善星历。
历迁著作郎陇州司马,以能名。
累授容管经略使,专意招徕。
时梁宗煽叛,单车往说之,众皆拜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知玄唐 809 — 8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881 【介绍】: 唐僧。
洪雅人俗姓陈字俊觉
年十三,讲道于蜀,时号陈菩萨
游方至武宗诏与道门抗论,几获罪。
宣宗立,召讲,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
后乞归,居彭州丹景山
僖宗幸蜀,赐号悟达国师
知玄坚守禁戒,研习外典,李商隐尝师事之。
有《如来藏经会释疏》,《大无量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疏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881 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
11岁出家。
15岁即于成都大慈寺升座,耸动一时,时称陈菩萨
文宗时,入住长安资圣寺
文宗曾召之顾问。
武宗会昌灭佛时,进谏而未获采纳,遂离长安,住桂林开元寺
宣宗大中初,复至长安,住宝应寺,署为三教首座
大中八年(854)归蜀,住彭州丹景山
李商隐对之执弟子礼。
后曾游泽州
僖宗蜀时,曾召其谈法。
宋高僧》卷六有传。
著作甚多,今存《慈悲水忏法》三卷。
全唐诗》存诗3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
曾祖图南。
梓州射洪
祖宪考邈。
皆名场不捷。
母魏。
梦月入怀而娩。
襁褓见佛像僧仪必笑。
五岁。
祖指花令赋诗。
不数步即就。
且有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之句。
祖吟咏久之。
叹曰。
吾望汝登高第雪耻。
今如此。
其志见矣。
则终将归于空门乎。
所居邻宁夷寺。
七岁听法泰法师讲涅槃经。
忽若有所寤。
夜又梦。
其寺之殿佛。
手为摩顶。
因力求出家。
不可禁止。
年十一。
唐兴四安寺落发。
其师并以大经远公义疏。
𮗿公圆旨授之。
皆习复无遗误。
年十三。
升座阐演于大慈寺之普贤阁下。
丞相杜公元颖
方出镇蜀。
闻其名而命之。
听者万计。
率骇服。
自是不敢斥其名。
而呼之为陈菩萨矣。
或传其前身。
汉州三学山知铉也。
尝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云。
受具戒于净众寺𮗿贞律师
禀俱舍论于十长山固律师
于是抵三峡
荆襄
而驻锡于京辇之资圣寺
获依安国信法师
究唯识论。
旁攻外典百家之言。
然以乡音不类忧之。
乃曰课大悲咒象耳山
中夕梦僧易其舌。
旦能秦语文宗尤加礼重。
儒者杨茂先
留意竺坟。
谢康乐之为人。
注释经义。
时就质问。
及终。
独见其服紫衣。
戴碧冠。
前拜谢乘空而去。
讣至。
则知其命子以紫袈裟。
碧芙蓉冠敛。
且曰。
吾非簪裳累。
则提瓶挈屦。
玄公久矣。
今遽尔柰何。
武宗始犹尚内教
后惑邪说。
故群臣莫之谏。
尝以德阳节。
会缁黄麟德殿。
独抗道众。
帝躬发老子
治大国如烹小鲜义。
使相问答。
所对凡数千言。
皆谓神仙固山林之事。
帝王所宜行。
上大怒。
左军仇士良
内枢杨钦义。
惜其才美。
密讽贡祝尧诗五章解之。
即日归乡里。
既而以巾栉。
湘湖间。
杨给事汉公
廉问桂岭
迎止开元寺
宣宗龙飞。
内枢杨公统左禁军。
以定𠕋功。
请复教。
首乞访声迹。
诏居宝应寺
寿昌节讲赞。
赐紫伽黎。
署三教首座
俄诏徙法乾寺玉虚亭。
则上于藩邸所造者。
大中三年
诏悉兴建天下废寺
至图肖象禁中。
以存模楷。
八年上章乞还山。
广明二年春
僖宗难幸蜀。
郭遵
以玺书诏。
行在所
仍许肩舆自随。
上降接勤重。
谈论颇悦。
且欲赐美号。
顾问诸学士
学士未及奏。
而上遽洒御翰以悟达曰。
开示悟入法华之旨。
其宜号悟达国师
以表朕意。
陈让再三。
不允。
遂辞疾归卧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七日
见所居之室。
悉现微妙胜境。
二月七日
忽空中有声曰。
必生净土。
问谁为此声者。
则应曰。
佛也。
若菩萨降庭。
明珠堕膝。
是岂娑婆报尽。
而宿昔罪福之感骤至耶。
七月中
召弟子慈灯。
作遗表。
嘱后事。
以尸施鱼鸟。
叮咛告戒。
右胁面西而寂。
寿七十三。
腊五十四。
生平谨于持守。
而笃于进脩。
然其利物之效。
尤多著见。
骆谷真符县雍氏者。
宅当大潭上。
潭有鱼。
足而齿。
异甚。
或欲网钓。
则兴云雾拥蔽。
雍氏日豢之四世矣。
适抵其地而知之。
为授归戒。
出水鼓跃逝去。
夜梦雍氏曰。
吾已生天矣。
次而导江玉垒山神。
益昌北郭龙门神。
皆受戒。
徵验见弟子僧彻传。
兹不复录。
塔在今陇山祐圣寺
秦蜀间。
户图事其像。
有或图李商隐执白拂。
以侍立者。
商隐亦尝为之役也。
商隐号义山
能辞章。
京师兴善寺时。
商隐居永崇里。
尝苦眼疾。
望祷
明日寄天眼偈三章。
疾遂愈。
释知玄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也。
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
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
母魏氏梦月入于怀。
因而载诞。
虽乳哺未能言。
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
五岁咏花。
不数步成云。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祖吟叹不怿曰。
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
今见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已必从空门乖始望也七岁果遇法泰法师
在宁夷寺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寤启祖父乞为勤策。
亲党观其必不可抑夺故听之。
年十一遂其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辩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矣。
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
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
黑白众日计万许人。
注听倾心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弗厈其名。
号陈菩萨耳
传云。
前身名知铉。
汉州三学山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焉。
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
才听毗尼续通俱舍。
则长十山固律师之付授焉。
复从本师下三峡
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
此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
敷演经论僧俗仰观。
户外之屦日其多矣。
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又研习外典。
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
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矣。
杨茂孝者。
鸿儒也。
寻究内典。
直欲效谢康乐注涅槃经。
多执卷质疑。
随为剖判。
致书云。
方今海内龙象非师而谁。
次扬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长安扬鲁士。
咸造门拟结莲社。
尝一日宴坐。
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礼毕乘空而去。
令人侦问。
茂孝其夕诫其子曰。
吾常欲落发披缁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盖棺时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验先见矣。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者议。
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
谏官抗疏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德阳节缁黄会麟德殿。
独诏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
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
神仙之术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将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览诗微解。
虽不纳忠谏。
而嘉其识见口给也。
即归巴岷旧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检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间。
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
延止开元佛寺
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
奏乞访声迹。
复挂坏衣归上国宝应寺
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以旧藩邸造法乾寺。
居寺之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义。
大悦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有力焉。
命画工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兴教法事。
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违难西蜀
后遣郭遵赍玺书。
肩舆诏赴行在。
接谈论颇解上心。
左军容田令孜与诸达官问道勤重。
欲旌其美。
令诸学士师号。
皆未惬旨。
乃挥御翰云。
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
悟者觉也明也。
悟达大道悟佛知见。
又云。
悟者一刹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
今赐悟达国师为号。
虽曰强名用表朕意。
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
乃讯之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格斗之声。
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事摩灭矣。
渐迫仅身丁宁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
知玄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奏斩以谢吴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如斯。
諈诿讫右胁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
僧腊五十四。
咸通中曾游泽州
追问小远法师同年
亦同终日月焉。
玄坚守禁戒少欲过中不食蔬果。
服唯布褐卧则刍秆。
而六时行道夜卧一更。
馀则禅坐。
等视众生无贵贱少长。
待之如一素结情好。
深者裴相国
初裴镇荆门
玄游五台山
路出渚宫
赠遗初无所取。
裴知其俭约。
密遣人沿路以供之。
苏秦舍人阴资奉张仪也。
尝经骆谷真符县
雍氏家枕潭。
潭中有大鱼如龙。
四足而齿牙纤利。
其家日饲以食。
已四世矣。
或欲网钓之意。
则辄云雾晦冥焉。
扣船抚其顶。
瞪目而鼓跃。
即为受归依。
未几乃寄梦雍氏曰。
我谢汝累世护念。
今受归依已生天。
而永诀矣。
次为导江玉垒山李冰益昌北郭龙门神。
偕受戒法
罢其血食欤。
李商隐者。
一代文宗时无伦辈。
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
后以弟子礼事
时居永崇里。
兴善寺
义山苦眼疾。
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
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读终疾愈。
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
某志愿削染为弟子。
临终寄书偈决别云。
常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僧彻撰法鉴。
以照像若十翼焉。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僧彻法灯类章指焉。
胜鬘经疏四卷。
僧彻苑以综。
犹纬书焉。
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
此外蜀之间。
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
录成二十馀卷。
礼忏文六卷。
通计三十万言。
后迁塔于笼山附圣寺矣。
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录净光大师僧彻述传。
孙右街僧录觉辉。
辉弟子伪蜀祐圣国师
重孙光业僧录
绵绵瓜瓞。
皆名公也。
凤翔府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系曰。
玄公何云袁盎
又为知铉二人后身耶。
通曰。
人寿百年。
自汉至唐。
几经出没乎。
骸山泪海断可知矣。
然则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闻。
嗣蕃昌他莫与议也。
悟达国师知玄
与一僧邂逅京师
时僧患迦摩罗疾。
人莫知其异也。
皆厌恶之。
知玄视候无倦色。
后别僧谓知玄曰。
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陇山相寻。
有二松为志。
知玄安国寺
懿宗亲临法席。
赐沈香为座。
恩握甚厚。
忽膝生人面疮。
眉目口齿俱备。
每以饮食喂之。
则开口吞啖。
与人无异。
求医莫效。
因忆旧言。
乃入山相寻。
见二松于烟云间
信所约不诬。
即趋其处佛寺焕俨。
僧立于山门顾接甚欢。
天晚止宿。
知玄以所苦告之。
曰无伤也。
山有泉旦濯之即愈。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
方掬水间。
疮忽人语曰。
未可洗。
公曾西汉书不。
曰曾读既曾读之。
宁不知袁盎晁错乎。
公即袁盎晁错也。
腰斩东市。
其冤何如哉。
累世求报于公。
而公十世为僧。
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
今汝受赐过奢。
名利心起故能害之。
蒙迦诺迦尊者。
洗我以三昧法水。
自此不复为冤矣。
知玄魂不住体。
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
其疮亦旋愈。
回顾寺宇莽不复见。
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
知玄感其异。
思积世之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
因述忏法三卷。
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
名曰水忏云。
字后觉
姓陈
眉州洪雅人
母魏氏。
梦月入怀而诞。
七岁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
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
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窹启祖父。
乞为勤策。
亲党听之。
年十一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
方年十三。
指擿缁徒。
露老成之气。
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名。
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
普贤阁下。
黑白众。
日计万人。
注听倾心。
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重其名。
号陈菩萨
净众寺辩贞律师所。
受具戒。
才听毗尼。
续通俱舍。
复从本师下三峡
荆襄
抵于神京资圣寺
文宗皇帝闻之。
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叉研外典经籍。
百家之言。
无不该综。
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
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
议祀蓬莱山
筑高台以祈羽化。
谏官抗疏。
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因诏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
不可学耶。
又手。
付老氏中。
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陈帝王理道。
教化根本。
言神仙之术。
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
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左护军仇士良
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览诗微解。
方扁舟入湖湘间时杨给事汉公
廉问桂岭
延至开元佛寺
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
请复兴天竺教。
奏公访声迹。
归上国宝应寺
寿昌节。
讲赞。
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以旧藩邸。
造法乾寺诏居寺之。
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
谏议李贻孙
给事杨汉公
缁黄鼎列论议。
大悦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
命𦘕工。
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
兴教法事。
八年。
上章公归故山。
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宗令学士
师号。
悟达国师
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一日卧内。
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
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
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乃讯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声。
逡巡一菩萨。
降于庭前。
渐迫身。
叮咛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
明明有晁错二字。
知玄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奏斩
以谢吴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
半饲鱼腹。
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
言讫。
右胁面西而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陆弘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宣宗大中末,自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
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武宗宣宗时管从事
曾作诗题訾家洲
事迹见《桂林风土记》。
全唐诗》存诗1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商隐唐 813 — 8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58 【介绍】: 怀州河内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
进士第
累官东川节度使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
牛僧孺李德裕两党水火不相容,商隐本为牛党令狐楚门客,后娶李党王茂元女,虽始终与党争无关,仍因此为子绹所恶。
为相,商隐长期被排挤。
工诗文,曾从学章奏,因习骈体,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诗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调,而商隐则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
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2—858,有生于811、813等说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排行十六
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
郡望陇西成纪
文宗大和三年(829)令狐楚洛阳,旋随郓州,为天平节度使巡官
六年八年分别佐太原幕及兖海观察使崔戎幕。
开成二年(837)进士第
三年春博学宏辞试不取,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
四年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旋调补弘农,以免除或减轻蒙冤犯人之刑狱触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谕使还官。
五年冬,赴王茂元陈许幕。
武宗会昌二年(842)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正字,旋丁母忧居家。
四年暮春,自关中移家永乐。
五年冬,服阕入,仍为秘省正字
宣宗大中元年(847),随桂管观察使郑亚桂林,为支使掌表记。
二年春循州商隐罢幕北归。
长安,补周至,旋为京兆尹留假参军事,奏署掾曹,专章奏。
三年十月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奏充商隐判官,得侍御衔,赴徐州
四年夏,随卢弘止汴州幕,曾奉使入关。
五年春夏间罢汴幕归,妻王氏已卒。
太学博士
柳仲郢东川,辟为节度书记
十月商隐梓州,改节度判官
七年末,曾回京探望儿女。
十年春,随内征之仲郢还朝,任盐铁推官,其间或曾游江东
十二年病废还郑州,未几卒。
新、旧《唐书》有传。
年谱以冯浩《玉溪生年谱》、张采田《玉黔生年谱会笺》较精审。
商隐一生与牛、李两党重要成员均有交往,自两《唐书》以来,史家与研究者对其党属颇多异说(大要有党李、党牛、出入牛李、无与党局诸说)。
自实际情况而言,其前期交往者固多牛党,然多属私谊,未必有党牛意图,后入王茂元幕,亦无所谓去牛就李(茂元非李党)。
然后期宣宗朝所历幕主,则多为李德裕会昌为相时所倚重之人物,结合有关诗文,大体可见其后期较进步之政治倾向。
商隐晚唐大诗家与骈文名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之作,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亦多抒写怀抱、感慨身世之篇,如《安定城楼》、《晚晴》等。
其咏史、咏物、无题诸篇,及七律、七绝二体,成就尤高。
前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沉博绝丽”(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引钱谦益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大体均指其近体而言。
而寄慨身世,情调感伤,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胧,尤为其诗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之显著特征。
其诗渊源颇广,而宋玉之感伤、杜甫之沉郁、李贺之象征对商隐影响尤深。
诗集重要注本有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今人叶奇《李商隐诗集疏注》、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王蒙、刘学锴主编《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5。
唐诗汇评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大和中令狐楚天平节度使,爱其才,署为巡官,亲授骈文。
开成二年(837)进士第
令狐楚卒,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以女妻之。
时党争方炽,令狐父于属牛党,茂元属李党,牛党以为背恩。
故坎𡒄终身。
四年,授校书郎,调弘农
会昌二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正字
大中初,为桂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
郑亚循州,还京,补盩厔,摄京兆参军,典章奏。
又佐卢弘止徐州幕,为判官
府罢,入朝为太学博士
复佐柳仲郢东川幕。
仲郢入朝,奏为盐铁推官
罢还郑州,病卒。
商隐工骈文及近体诗,尤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亦称“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音律谐婉,精于用典,后人效之。
有《玉溪生诗》三卷。
又有《樊南甲集》、《乙集》各二十卷,《赋》、《文》各一卷,多佚。
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及后人所辑《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词学图录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迁居荥阳,晚居郑州
有《杨柳枝》等词。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
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诗歌成就极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大中二年(848)李商隐离开桂州幕府途经江夏北归,作七律《无题》, 有“黄鹤沙边亦少留”之句,纪昀称该诗“绝好笔意”。
全唐诗补逸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
元和八年大中十二年卒(据冯浩《玉溪生年谱》及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所推定。
)补诗一首。
商隐字义山
怀州河内人
少为令狐楚巡官
开成二年进士第
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河阳
掌书记
侍御史
久不调。
郑亚廉察桂州
请为观察判官
大中初
循州
商隐随赴岭表。
三年入为京兆尹卢宏正掾曹
又从为掌书记
太学博士
柳仲郢镇东蜀。
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本工章奏,因授其学。
商隐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
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
李义山诗,字字锻炼,用事婉约,仍多近体,唯有《韩碑》诗一首是古体。
《潜溪诗眼》
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蔡宽夫诗话》
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唯义山一人而已。
……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
唐人学老杜,唯商隐一人而已,虽未尽造其妙,然精密华丽,亦自得其仿佛。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王、孟之高致也。
公(按指杨亿)尝论义山诗,以谓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镇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洗骨。
《臞翁诗评》
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
义山诗感事托讽,运意深曲,佳处往往逼杜,非飞卿所可比肩。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袁桷《书汤西楼诗后》
玉溪生往学草堂诗,久而知其力不能逮,遂别为一体,然命意深切,用事精远,非止于浮声切响而已。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
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
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
李商隐家数微密闲艳,学者不察,失于细碎。
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
李商隐之长于咏史……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
李商隐七言律,气韵香甘。
唐季得此,所谓枇杷晚翠。
李商隐丽色闲情,雅道虽漓,亦一时之胜。
《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古,声调婉媚,大半入诗馀矣。
《诗源辨体》
商隐律诗较古诗稍显易,而七言为胜。
《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绝……较古、律艳情尤丽。
《唐诗评选》
义山诗寓意俱远,以丽句影出,实自楚辞来。
宋初诸人,得其衣被,遂使西昆与香奁并目。
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
义山之诗,宋初为词馆所宗,优人内燕,至于“挦扯商隐”之谑。
元季作者惩西江学杜之弊,往往跻义山,祧少陵,流风迨国初未变。
……少陵当杂种作逆,藩镇不庭,疾声怒号,如人之疾病而呼天呼父母也,其志直,其词危。
义山当南北水火,中外钳结,若喑而欲言也,若餍而求寤也,不得不纡曲其指,诞谩其辞,婉娈托寄,讔谜连比,此亦风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
《漫堂说诗》
世之称诗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
义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学者皆宜寻味。
义山五言出于庾开府,七言出于杜工部,不深究本源,未易领其佳处也。
七言句法兼学梦得
晚唐中,牧之义山俱学子美
牧之豪健跌宕,而不免过于放……不如义山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所得为多。
吴乔《西昆发微序》
义山始虽取法少陵,而晚能规模屈、,优柔敦厚,为此道瑶草琪花。
凡诸篇什,莫不深远幽折,不易浅窥。
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既欲自立,势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奥之路。
义山思路既自深奥,而其造句也,又不必使人知其意,故其诗七百年来知之者尚鲜也。
高柄以为隐辞,又以为属对精切,陆游辈谓《无题》为艳情,杨孟载亦以艳情和之,能不使义山失笑九原乎?
引冯班语:王荆公言学杜当自义山入。
余初得荆公此论,心不谓然,后读《山谷集》,粗硬槎牙,殊不耐看,始知荆公此言正以救江两派之病也。
若从义山入,便都无此病。
山谷用事琐碎,更甚于昆体;然温、李、杨、刘用事,皆有古法,比物连类,妥贴深稳。
山谷疏硬,如食生物未化,如吴人作汉语,读书不熟之病也。
昆体诸人甚有壮伟可敬处,沈、宋不可也。
《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律逐首擅场,特须郑笺耳。
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不独七律也,又不独香奁也。
《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绝)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弄,馀音袅袅,绝句之神境也。
《诗辩坻》
义山七绝,使事尖新,设色浓至,亦是能手。
间作议论处,似胡曾《咏史》之类,开宋恶道。
《唐诗观澜集》
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
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
唐至太和以后,阉人暴横,党祸蔓延。
义山阨塞当涂,沉沦记室
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
莫若瑶台璚宇、歌筵舞榭之间,言之可无罪,而闻之足以动。
其《梓州吟》曰:“楚雨含情皆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
吾故为之说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
岂徒以征事奥博、撷采妍华,与飞卿柯古争霸一时哉!
李义山、陆渭南皆祖述少陵者。
李之蕴藉,陆之排奡,皆能寓变化于规矩之中。
李去其靡、陆汰其粗,其于大历元和也何有?
叶燮原诗
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词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唐诗别裁》
义山近体,襞绩重重,长于讽谕,中有顿挫沉着可接武少陵者,故应为一大宗
后人以温、李并称,只取其秾丽相似,其实风骨各殊也。
《唐诗别裁》
义山长于风谕,工于征引,唐人中另开一境。
顾其中讥刺太深,往往失于轻薄。
人皆谓杜陵殁后,义山可为肖子。
吁!
何弗思之甚耶?
彼之浑厚在作气,此之浑厚在填事,彼之讽必指实,此之讽谕动涉虚;彼则意无不正,此则思无不邪。
风马之形,大相径庭,奚待一一量较,而后知其伪哉!
《小澥草堂杂论诗》
李商隐诗,明暗参半
然欲取一人备晚唐之数,定在此君。
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唐自元和以后,五七言古体靡然不振,即义山亦非所长。
至其七言律体,瓣香少陵,独探秘钥,晚唐人罕有其敌,读者无仅与牧之飞卿诸公同类而并观之也。
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少陵七律,格法精深,而取势最多奇变,此秘唯义山得之。
其脱胎得髓处,开出后贤多少门户!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发凡:义山远追汉魏,近仿六朝,而后诣力所成,直于浣花翁可称具体,细玩全集自见,毋专以七律为言。
其终不如杜者,十之三学为之,十之七时为之也。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序:晚唐李义山为巨擘,余取而诵之,爱其设采繁艳,吐韵铿锵,结体森密,而旨趣之遥、深者未窥焉。
《历代诗法》
玉溪诗绮密瑰妍,然首首生动,绝无板重之嫌,故令读者不厌。
陈明善《唐八家诗钞》
例言:义山诗高华典丽,音韵缠绵,宜荆公叹其善学老杜也。
八叉同时,瞠乎后矣。
《四库全书总目》
商隐诗与温庭筠齐名,词皆缛丽。
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
……自宋杨亿刘子仪等沿其流波,作《西昆酬唱集》,诗家遂有“西昆体”,致伶官有挦扯之讥,刘攽载之《中山诗话》,以为口实。
元祐诸人起而矫之,终宋之世,作诗者不以为宗,胡仔《渔隐从话》至摘其《马嵬》诗、《浑河中》诗诋为浅近。
江西一派渐流于生硬粗鄙,诗家又返而讲温、李。
《五七言今体诗钞》
玉溪生虽晚出,而才力实为卓绝。
七律佳者几欲远追拾遗,其次者犹足近掩刘、白。
第以矫敝滑易,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
要不可不谓之诗中豪杰士矣。
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者,李义山也。
刘随州而后,渐就平坦,无从睹此丰韵。
七律则远合杜陵,五律、七绝之妙则更深探乐府。
晚唐小杜而外,唯有玉溪耳,温岐韩偓何足比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善学少陵七言律,终唐之世,唯义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间,不在形貌,《蜀中离席》一篇,转非其至也。
义山当朋党倾危之际,独能乃心王室,便是作诗根源。
其《哭刘蕡》、《重有感》、《曲江》等诗,不减老杜忧时之作。
组织太工,或为挦扯家藉口。
然意理完足,神韵悠长,异时西毗诸公,未有能学而至者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义山用意深微,使事稳惬,直欲于前贤之外,另辟一奇。
绝句秘藏,至是尽泄,后人更无可以展拓处也。
余极喜义山诗,非爱其用事繁缛,盖其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其隐奥幽艳,于诗家别开一洞天,非时贤所能摸索也。
《东目馆诗见》
玉溪专工近体,清峭中含感怆,用事婉约,学少陵得其藩篱者。
后人近体必先从之入手。
五言长律亦以温丽芊绵胜。
愚谓七律除杜公、辋川两正宗外,大历十子、刘文房及由傅亦足称宗,尚皆不及义山
义山别为一派,不可不精择明辩。
《艺概•诗概》
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
李义山却是绚中有素。
敖器之谓其“绮密瑰妍,要非适用”,岂尽然哉!
至或因其《韩碑》一篇,遂疑气骨与退之无二,则又非其质矣。
《岘佣说诗》
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
故秾丽之中,时带沉郁。
……飞卿华而不实,牧之俊而不雄,皆非此公敌手。
《岘佣说诗》
义山七绝以议论驱驾书卷,而神韵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体于咏史最宜。
其源导漾吴、何,讨澜徐、庾。
炼藻温腴,寄情婉约,拾其香草,仍有内心。
诸体相宣,七言专胜。
陈宫之新体,而离合生奇,自成高格。
律诗缠绵顽艳,陆士衡所谓缘情绮丽,斯足当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宣宗大中中桂管观察使
长于小说,亦工诗。
有《幽闲鼓吹》。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晚唐时曾任金部郎中
宣宗大中后期为桂管观察使
事迹散见《郡斋读书志》卷三下、《桂林风土记·东观》。
能诗善文,著有笔记小说《幽闲鼓吹》1卷,多记中晚唐事。
新唐书·艺文志三》、《郡斋读书志》卷三下等均著录,今存。
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诗续拾》补1首,断句2。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曹邺唐 816 — 8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16—约875 【介绍】: 桂林阳朔人字业之,一作邺之
宣宗大中四年进士第
曾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
懿宗咸通中太常博士,历祠部吏部郎中洋州刺史
刘驾为诗友,时称“曹刘”,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邺之桂州阳朔(今广西阳朔)人。
十年应试九落第,宣宗大中四年(850)始中进士
刘驾李频李洞郑谷等为诗友。
曾任天平军节度判官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吏部郎中等职。
中年辞官南归,迁居于桂林阜财坊,隐居以终。
事迹散见《新唐书》之《白敏中传》、《高元裕传》与《唐诗纪事》卷六〇、《唐才子传》卷七等。
其诗富有社会内容,风格古朴刚健。
张为诗人主客》列之于“高古奥逸主”之“升堂”者。
今人梁超然、毛水清有《曹邺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曹邺,生卒年不详,字邺之桂林(今属广西)人。
和,屡举进士不第,后为韦悫所知,力荐于礼部侍郎裴休大中四年(850),登进士第
佐天平节度使幕。
咸通中,任大常博士,历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出为洋州刺史
乾符元年,官吏部郎中
后免官归,卒。
李频郑谷张𧏖李洞等交游。
其诗多古风,颇多讽谕之作。
有《曹邺诗》三卷,已佚。
后人辑《曹祠部》二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
刘驾曹邺为友,俱攻古风诗。
既擢第,而不即出京,俟成名同去,果谐所志。
杨沔《曹邺古风诗序》
予尝见曹邺之《监察从兄》、《读李斯传》诸作于选集中,窃谓唐之诗人鲜出其右,恨不多得。
去冬,过阳朔衙推,雨岩陈君遗以全帙,凡若干首。
其意隽以永,其风肆以则,其欣戚感遇各得乎性情之正,读之不忍去手。
)为《四怨》、《三愁》、《五情》诗,雅道甚古……看榜日上主司诗云:“一辞桂岩猿,九泣都门月。
年年孟春至,看花如看雪。
”杏园宴间呈同年云:“歧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
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
”又云:“忽忽出九衢,童仆颜色异。
故衣未及换,尚有去年泪。
”又云:“永持共济心,莫起胡越意。
”佳句类此甚多,志特勤苦。
《唐诗品》
邺之诗得于乐府古辞,其《四怨》、《三愁》、《五情》之作,盖亦平子之流,综词虽拙,使人忘其鄙近。
其受知韦悫,殆不为过。
世晚类孤,游从缺丧,遂使幽兰丛委,不能自异于蘼芜间耳。
钟云:此君艳诗好手,以快情急响为妙,而少含蓄;若含蓄则不能妙,选者无处着手矣。采其妙处,则其馀当耐之,此看中晚诗法也。
《诗源辨体》
曹邺(五古)间学六朝,亦无足采。
《五朝诗善鸣集》
邺之诗说得出,说得尽,蕴藉少而透快多,有髓有神,少肤少肉。
费密《曹邺诗序》
曹邺诗,世所谓晚唐格卑者也。
然此等诗亦安得都废?
……读晚唐诗,当观其法之所自变,不取其辞;当观其意之所专注,不仿其声。
合百家之风骨,以成一美。
至于求雄浑而粗疏,欲藻丽而芜秽者,尤宜考辈诗以涤除之,使进于岑、韦、储、之姿态。
《龙性堂诗话初集》
晚唐曹邺中唐孟郊也。
逸情促节,似无时代之别。
曹邺刘驾,古诗皆无足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满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史未详其姓氏。
乡里武德之季。
邺都法砺律师
方作疏解。
昙无德律。
遂抠衣从之。
见闻既博。
造诣亦深。
于是致徒讲导者。
馀三十载。
而观音大亮
越州昙一。
出其门矣。
释满意
不知何许人也。
风神峭拔识量宽和。
经论旁通专于律学
武德末所遇邺都法砺律师作疏解昙无德律。
遂往抠衣明其授受。
如是讲导三十许年。
乃传付观音寺大亮律师
亮方授越州昙一。
盛化之间出龙象之资。
无过之门也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
少与隐太子善,官检校左卫率。
高祖武德七年,坐太子事,流越巂
未几,征拜主爵郎中
太宗贞观初王圭数荐之,迁尚书左丞
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
王圭房玄龄魏徵等俱承顾问,议以政事。
又与高士廉同修《氏族志》,累承赏赉。
以预魏王李泰事,改太常卿
贞观十九年太宗辽东,命主饷运,诏河北列州皆取节度
市木造船运粮,行八百里而渠塞,乃廥米不行,坐废为民。
使以白衣从破盖牟城
旋复以怨望贬象州刺史
岁余卒,年五十八。
雍州万年人
高祖京师
陇西公府祭酒
贞观朝历吏部黄门侍郎
御史大夫
封扶风县男
象州刺史
卒年五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懿宗咸通中,任桂管观察使
曾游东观山,赋诗纪游。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懿宗咸通中桂管观察使
尝游东观山,作诗纪游。
事迹见《桂林风土记·东观》。
全唐诗》存诗1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道宗初唐 600 — 6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0—653 【介绍】: 宗室。
字承范
李道玄从父弟。
初封略阳郡公
武德间灵州总管封任城王,逐突厥,振威武,边人悦服。
贞观间鸿胪卿,历左领军、大理卿,又以功召拜刑部尚书,迁礼部尚书改封江夏王
以坐赃下狱,免官削封邑。
后复拜礼部尚书
以疾请居闲职,转太常卿
永徽初长孙无忌诬,流象州,道病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柳奭初唐 ? — 6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蒲州解人,字子邵
柳亨兄子。
太宗贞观中累迁中书舍人
以外孙女为高宗王皇后,迁中书侍郎,进中书令监修国史
武则天获宠,王皇后失宠,请解政事,罢为吏部尚书
王皇后被废,亦为许敬宗等所构,贬象州刺史
寻被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弘忍初唐 601 — 6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74 【介绍】: 唐僧。
蕲州黄梅人,一说浔阳人俗姓周
七岁出家。
初住黄梅双峰东山寺,人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为佛教禅宗五祖。
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
卒谥大满禅师
全唐诗续补遗
蕲州黄梅县人,周氏子。
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岁十二月二十三日生。
成童,礼四祖为师。
唐太宗贞观八年,受信大师衣法,为第五祖。
阐化于破额山及黄梅县东禅寺
以便养母濯港废斋,后名佛母堂,今东禅寺南隅有佛母墓。
咸亨三年入县之东北三十里冯茂山结庵,上元三年乙亥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寿七十四。
建塔于东山即冯茂山
唐代宗谥大满禅师,塔曰法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周氏
蕲之黄梅人
生而秀异。
识者以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种。
法当荷负宗乘。
绍隆统寄。
东山有苦行僧。
栽松自业。
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
老且死。
寻扣方丈决别。
信禅师则迎笑曰。
汝去耶。
吾以祖位待汝。
汝其再来也。
道者许诺。
俄而周氏女子未嫁。
而产一男。
周氏之居近浊港。
即遣婢远弃所产水中。
再弃再弗溺。
顾呱呱溯浮抵岸下。
不得已而收举以归。
父兄怒。
必诘其所从来。
女子则曰。
昨儿偶出游。
见衲衣蓬首者。
挹儿求托宿。
儿愧敢莫应。
其人忽隐去。
不可踪迹。
久之觉身重。
馀不敢有他也。
父兄终不而讳之。
竟箠逐女子。
遂与所产俱逃匿。
然所产亦易育。
甫七岁。
𢹂以行丐。
信禅师于道。
而问其姓。
答曰。
姓则有
非常姓也。
曰何姓
曰姓空。
禅师于是以宿缘。
而从其母乞为弟子。
既薙落进具。
仍受璨大师衣盔之传。
而转授慧能
且说偈。
以正统绪。
其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地亦无生。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终于东山双峰寺
寿七十四。
瘗全身。
而塔其上。
代宗朝追谥大满
塔号法雨。
释弘忍
姓周氏
家寓淮左浔阳
一云黄梅人也。
王父暨考。
皆干名不利。
贲于丘园。
其母始娠。
移月而光照庭室。
终夕若昼。
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
举家欣骇。
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
既成童丱绝其游弄。
厥父偏爱因令诵书。
无记应阻其宿熏。
真心早萌其成现。
一旦出明徙倚间如有所待。
东山信禅师邂逅至焉。
问之曰。
何姓名乎。
对问朗畅区别有归。
理逐言分。
声随响答。
师熟视之。
叹曰。
此非凡童也。
具体占之。
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
苟预法流二十年。
后必大作佛事胜任寄。
乃遣人随其归舍。
具告所亲喻之出家。
父母欣然乃曰。
禅师法大龙光被远迩。
缁门俊秀归者如云。
岂伊小騃那堪击训。
若垂虚受因无留吝。
时年七岁也。
双峰习乎僧业不逭艰辛。
夜则歛容而坐。
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检精厉。
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
闻言察理触事忘情。
哑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
知其可教。
悉以其道授之。
复命建浮图。
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
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
拥纳之侣麇至蝉联。
商人不入于化城
贫女大开于宝藏。
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
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
报龄七十有四。
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圮。
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冈也。
咸亨初
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
神秀先出偈。
惠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
受衣化于韶阳
神秀传法荆门洛下
南北之宗自兹始矣。
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峰
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
曰。
汝知之乎。
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甚然之。
法融金陵牛头山
贻厥孙谋至于慧忠。
凡六人号牛头六祖
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
则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
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
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塔曰法雨也。
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
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
肉身堕泪如血珠焉。
僧徒不测。
乃李氏国亡之应也。
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
犹成繁盛矣。
其讳日将近。
必雨雾阴惨。
不然霰雪交霏。
至日则晴朗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神秀初唐 606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06—706 【介绍】: 唐僧。
汴州尉氏人
禅宗北宗创始人。
俗姓李
少览经史,博学多闻。
后出家师禅宗五祖弘忍蕲州双峰东山寺
弘忍卒,传法于荆州当阳玉泉寺,学人甚众。
倡“渐悟”禅学。
九十余岁时,武则天召至洛阳,又至长安内道场,亲加礼拜。
卒谥大通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隋末出家。
高祖武德间洛阳受戒。
50岁时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嗣禅宗五祖弘忍
6年,升为上座僧。
高宗咸亨间弘忍命门人作偈以明禅旨,神秀所作,弘忍以为未尽,遂付袈裟于慧能
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当阳玉泉寺,历20余年,开禅门北宗一派。
武后久视元年(700)召至洛阳,住内道场。
卒谥大通禅师
旧唐书》有传。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存其诗偈1首。
《全唐诗外编》收此诗偈。
全唐诗续补遗
神秀开封尉氏李氏子
黄梅弘忍(谥大满)禅师,奉楞伽为心要,为北宗之祖,亦称六祖
荆州玉泉寺
武后召至都,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异之。
神龙二年卒,年百馀岁。
谥大通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洛阳尉氏
李氏。
小年从师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师蕲州东山双峰寺
开示心要。
叹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虽躬事樵汲。
无所惮。
会有行者慧能
竟得从上诸祖表信衣钵于大师
大师遽亦示寂。
于是往居江陵之当阳山
以阐化导众。
四海禅侣。
向风而靡。
则天闻其名。
诏肩舆赴阙。
入内道场。
躬拜跪。
执弟子礼。
供施丰缛。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诏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门寺。
当是时。
王公贵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谒听训诲。
能公禅师承嗣之嫡。
韶阳
因累疏举荐。
以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当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弃裔土。
使本朝有轻教。
名宜手牍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进言不已。
能公终莫之动也。
语载能禅师传。
神龙二年
卒。
士达官之服丧会葬者不可胜纪。
岐王范
燕公张说
徵士卢鸿
各为碑诛。
门人普寂义福克绍宗绪。
谥大通中宗朝
又诏以旧邸。
报恩寺
释神秀
俗姓李氏
东京尉氏人也。
少览经史博综多闻。
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
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
以坐禅为务。
乃叹伏曰。
此真吾师也。
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
得禅宗妙法。
释迦佛相传授
以衣钵为记。
世相传付。
航海而来。
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
达磨贵传径门心要。
机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
寻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
门徒发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与信俱住东山
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既事忍。
忍默识之。
深加器重。
谓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
四海缁徒向风而靡。
道誉馨香普蒙熏灼。
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
肩舆上殿亲加跪礼。
内道场丰其供施。
时时问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
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
望尘拜伏日有万计。
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宠重。
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
退谓人曰。
禅师身长八尺。
厖眉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
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
尝奏天后请追赴都。
恳而固辞。
又自作尺牍序意徵之。
终不起。
使者曰。
吾形不扬。
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
且不可违也。
了不度大庾岭而终。
天下散传其道。
宗为北。
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
神龙二年卒。
士庶皆来送葬。
赐谥曰大通禅师
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
岐王范燕国公张说
徵士卢鸿各为碑诔。
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
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
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
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
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
如是则为药治病。
偏重必离也。
昔者达磨没而微言绝。
五祖丧而大义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练之勤。
从是分岐南。
服兴顿门之
由兹荷泽行于中土。
以顿门隔修练之烦。
未移磐石。
将弦促象韦之者。
空费躁心。
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
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
伊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
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
理病未效乖竞先成。
秖宜为法重人
何至因人损法。
二弟子濯击师足。
洗垢未遑折胫斯见。
其是之喻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秦韬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字中明
出身寒素,累举不第。
因其父为左神策军将,遂出入宦官田令孜之门,交游中贵。
又曾为神策军判官
芳林十哲
广明中,随僖宗
中和二年,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
四年,官至工部侍郎判度支,为田令孜军司马
工诗。
有《投知小录》,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或云合阳(今陕西合阳)人。
出身寒素,累举不第。
因其父为左军军将,遂出入宦官田令孜之门,交游中贵,为“芳林十哲”之一。
尝为神策军判官
僖宗,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
四年,官至工部侍郎判度支,为田令孜军司马
生平散见《唐摭言》卷九、《唐语林》卷七、《唐诗纪事》卷六三、《唐才子传》卷九。
“工歌吟,恬和浏亮。
”(《唐才子传》卷九)有《投知小录》3卷,已佚。
今人李之亮有《秦韬玉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或云合阳(今陕西合阳)人。
出身寒素,累举不第。
因其父为左军军将,遂出入宦官田令孜门,交游中贵,为神策军判官
僖宗
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
四年,官至工部侍郎判度支,为田令孜军司马
韬玉工歌吟,有《孜知小录》三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韬玉有词,亦工长短歌……然慕柏耆为人,至于躁进,驾幸西蜀,为田令孜擢用,未期岁,官至丞郎判盐铁,特赐及第。
韬玉少有同藻,工歌吟,恬和浏亮……每作人必传诵。
《贵公子行》云:“阶前莎毯绿未卷,银龟喷香挽不断。
乱花织锦撚线,妆点池台画屏展。
主人功(公)业传闻初,六亲联络驰朝车。
斗鸡走狗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
却笑书生把书卷,学得颜回忍饥面。
”又潇水道州九疑山中,湘水桂林海阳山中,经灵渠,至零陵,与潇水合,谓之“潇湘”,为永州二水也,清泚一色,高秋八九月,才丈馀,浅碧见底,过衡阳,抵长沙,入洞庭
韬玉赋诗云:“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
”又云:“岚光楚岫和空碧,秋染湘江到底清。
”由是大知名,号为绝吧
秦韬玉,调似李山甫,咏手押“髯”字诗,尤矫痴可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薛仁贵初唐 614 — 6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4—683 【介绍】: 绛州龙门人名礼
少种田为业。
太宗贞观中应募入军,从征辽东,著白衣持戟腰两弓,以骁勇闻名全军,迁右领军中郎将
高宗永徽时帝幸万年宫,山水暴至,仁贵救驾有功,赐御马。
显庆中高丽,擒契丹,以功拜左武卫将军
又击突厥九姓于天山,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慑皆降。
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乾封初以降扶余等四十城封平阳郡公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唐军败,仁贵退守大非川,除名为庶人。
未几,高丽余众叛,仁贵起为鸡林道总管,复坐事贬象州
会赦还,高宗思其功,起授瓜州长史,不久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卒于官。
仁贵
绛州龙门人
贞观末
太宗亲征辽东
仁贵应募从军
累擢右领军中郎将
显庆中功封河东县男
乾封初平阳郡
开耀中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永淳二年卒。
年七十。
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